搜索

重回徐台忆当年

作者:孙培棠

  记录生活,记录发生的点点滴滴,就是在丰盈内心。因为那些美好的瞬间,可以激活内心的热情,让我们感知人生的趣味。跟随老知青重踏插队落户的地方,再嗅田园故土的芬芳,领略父老乡亲的纯朴善良,丰富乡愁的记忆,留下自己一缕夕阳霞光的斑斓,确实意义非常

  2023年10月23日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俗称的老人节。江苏省节庆协会、徐州市民俗学会、艺术百家文旅团队、无线徐州摄影团队,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嘉宾们和一群来自城里老知青代表登上开往贾汪区紫庄镇徐台村的大巴车,这些老知青,虽然穿戴光鲜亮丽,但脸上的沟坎却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蹒跚的步履更彰显着他们已过70岁的门槛。他们受徐台村的邀请,重回第二故乡,去寻觅当年身为知青时在这里战天斗地所留下的时代印痕,重温徐台村父老乡亲那赤热的情怀,领略那纯朴的乡情;并在这里度过一个不寻常的重阳节。

  在前往徐台的大巴车上,老知青段兰香泪眼婆娑,她絮叨着说:当年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徐台村时,看到的是泥泞的道路,低矮的草房,食不果腹的村民……心里凉凉的感伤,农村与城里真是天壤之别。大家七言八语述说着当年所见所闻。有人高声说:那时尽管粮食填不饱村民的肚皮,但思想觉悟却空前高涨,他们披星戴月整农田、扒大河、筑水库,肩抬手刨……当我们融进这个群体里时,手上的血泡变成了老茧,稚嫩的肩上也能承重百斤重担,更识了五谷,辨了百草,养羊喂猪外行变成了内行……老知青们说:那时心里也有一个信念,如果做不成参天大树,那就做一颗倔强的小草,风吹来不跑,石头压不倒,即使卑微地活在某个角落,也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拥抱着温暖的阳光,感受着人间之美好……

  大巴车的鸣笛声阻断了老知青们忆旧的话语,司机高声告诉大家:“徐台村到了”!

  大家的心情无比激动,“50年啦,我又来啦。”重游故地的喜悦让老知青们双目含泪。走下车映入他们眼帘是笔直的水泥路,一排排的二层楼房,庭院的花草树木被微风吹拂频频摇首弄姿,像是欢迎老知青回家,门口闪着灯的私家车也像是告诉老知青们,今天的徐台村与过去已是今非昔比。摇着尾巴的家犬也跟随着主人加入到欢迎老知青回家的人群里……一场为老知青回家举办的特殊重阳节活动拉开了序幕。

  秋韵如画,秋魂入心,一层层黄叶落,调和着秋的色彩,幻化出秋的画卷。一群老知青踩着曾经走过的道路上,无心赏秋菊、看枫红,只想看见那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知青点,这里有他们挥洒青春的味道,有笑的音符,也有哭的泪滴,更有他们集体的誓言:即使雨水滂沱,打湿了衣衫,也不气馁,就算寒风凛冽,冻红了脸庞也不要退缩。这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借人之智,修缮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更是练体铸魂的舞台。在这里阅尽千帆,经受磨炼,博击冲浪  把人生的基石牢牢的镶嵌。

  他们漫步在美丽的不牢河畔,虽无老不牢河昔日的斑斑残痕,但细细梳理,慢慢的品悟,那些隐没在时光深处的暖,那些珍藏在心中底层的爱和发生在不牢河畔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都在代代流传。

  漫步在苏北第一田,又打开老知青记忆的阀门,那年冬天,天飘大雪,他们湿透的双脚踩着冰渣子扒河修渠,脸上手上都被冻伤,伤处流着浓血,但仍然干在工地上,和村民们抬筐、推车的号子声,挥洒着汗水,锤炼着体魄。老知青陈凤义高声说:“这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生活就是一种情,用好的心情去生活,累也不说累,苦也不言苦,幸福或许正是体现在这不说累和不言苦当中。”

  在与村民相聚时。老知青们很少见到当年的伙伴,因为当年的大伯、大叔,大婶、阿姨、甚至哥哥、姐姐们都已告别了人间,与黄土融为了一体。能见到的几位相识者,也是相对无言,只有满眼的泪水和抱在一起的肢体语言。正如徐台村赵言强所讲:在人世中总有一份情,在回眸之间,顷刻就是重逢,总有一种语言不语便是懂得,就像梅与雪的遇见,不论曾相隔多久,只若相逢,就如久别重逢。徐台村老书记李明天向老知青汇报了徐台村发展历程,让老知青们听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知青代表邢丽娟也激动地说:在徐台村插队历练了我的身心,磨炼了我的意志,淬炼了我的生命,丰满了我的人生,使我们这批人在回城后的路上,淡看荣辱得失,简单的粗茶淡饭,也会唇齿留香,心满意足,过的舒心,笑的坦荡,这都是徐台父老乡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舞台响起了欢快的锣鼓,一场为老知青打造的重阳节舞台戏开场,巜舞龙表演》巜广场舞》巜器乐小合奏》朗诵巜赞美知青》等节目令老知青们赞不绝口。

  书法家蒋冬子为知青赠送了“秋高气爽”“青春无悔”的墨宝;江苏省节庆协会执行会长闫书杰为知青们赠送了艺术百家编辑出版的《中华盲子:知青任昌吉诗词雕塑文集》;作家孙培棠为知青赠送了知书轩画院艺术家创作的国画作品,让知青们收获满满。

  生活处处有惊喜,每个值得记录的瞬间都有意义,一件点滴小事,可见人间善良和美丽,再回首时,可见每一个脚步,都是成长的印记。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