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龙山碑廊与苏轼

谭敦容

  如果说云龙山是一条身披青松翠柏的巨龙,第一节山头就是龙头,位于放鹤亭后的碑廊如同龙的大脑,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云龙山碑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公元1609年,在明代宋懋澄的《游彭城云龙山记》中,就有山上建有“龙藏阁”,“群碑列于庭”的记载。新中国建国后,碑廊复建于1959年,1997年扩建,2015年重修。碑廊现存古碑61方,其中与苏轼有关的竟达14方之多,苏轼对徐州历史文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光辉形象耀千古

  碑廊里显示徐州苏轼文化最珍贵的碑刻,要数两方苏轼画像浮雕。一方是《苏文忠公遗像》,碑高132公分,宽60公分,作于乾隆己酉(1789)六月。全身站像,头戴普通平民帽,双目有神,长髯轻飘,双手重叠垂于胸前。身着长衫,垂于地面。遗像端庄厚重,彰显苏轼“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官品与人品。另一方是《坡仙笠屐图》,碑高90公分,宽40公分,图上有明代洪武十年(1377)仲春浦江宋濂的题词:“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着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数百年后犹可想见。”题词后附有一首诗:“持节休夸海上苏,前身便是牧羊奴。应嫌朱绂当年梦,故作黄冠一笑娱。遗迹与公归物外,清风为我袭庭隅。凭谁唤起王摩诘,画作东坡戴笠图。”不过这首诗的作者并非是宋濂,而是南宋的周紫芝。图左下方落款为: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铅山蒋志拔重镌于彭城官署。

千秋殊遇数玉局

  在碑廊北段东面墙的最北侧,有一方高160公分,宽70公分,清朝嘉庆丙子(1816)仲春江南徐州道臣严烺书写的石碑。石碑书写的楹联是:

  御笔录高文,羡玉局才人千秋殊遇;

  宸游临绝顶,喜彭城胜概一览无遗。

  “御笔录高文”,是指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苏轼的《放鹤亭记》,“宸游”,指乾隆皇帝到云龙山游览。“玉局”指苏轼,北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被赦还,授官职为“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因而苏轼又称“苏玉局”。严烺(1774-1840),字小农,仁和(今属杭州市)人。官至河东、江南河道总督。嘉庆十一年(1806)任邳北通判。嘉庆十九年、二十二年两任徐州分巡河务兵备道。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的老爸雍正皇帝也亲笔书写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该作品曾在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展出。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亲笔书写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一个人的作品被两位皇帝和一代伟人亲笔书写,能享此殊荣者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乾隆御碑颂苏公

  在云龙山碑廊内镶嵌有两通乾隆御碑。第一通是《驻跸徐州》碑。碑高175公分,宽70公分。碑文是一首120字的五言长诗,内有“黄楼读昔赋,宋代即今踪”等句。全诗为:

  画州思禹迹,建国缅尧封。楚汉惟蜗角,山川实地冲。

  ……

  黄楼读昔赋,宋代即今踪。谩诩新沙刷,寅哉兹偶逢。

  (《徐州历代碑刻集萃》第165页  王雪春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

  第二通是《放鹤亭歌》诗碑,碑高175公分,宽70公分。全诗为:

  木石岂千年,羽衣早翩去。

  何来云龙顶,依然有其处。

  疏轩眺远栖嶙峋,阶前亦立胎仙群。

  坡翁公案一重唱,尔时更有张山人。

  青山绿野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

  本意登临豁远志,宣房深计翻增愁。(同上  第164页)

历史见证永留芳

  放鹤亭自建成以来,屡毁屡建。云龙山上,有五通见证放鹤亭重修的古碑,除有一通在大士岩院内以外,其余四通均镶嵌在碑廊内。第一通是明代著名书画大家董其昌撰书的《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碑,这是碑廊中最大的一块石碑,高330公分,宽108公分,上部为半圆形。位于碑廊南段墙的正中。碑文记述明代天启年间,户部主事张璇主持重修放鹤亭的起因与经过。第二通是清代刘鸿翱撰文、张岳崧书写的《重修放鹤亭记》碑,碑高145公分、宽60公分。位于碑廊北段西面墙的最北端。碑文记述了道光十一年(1831),刘鸿翱任徐州知府时重修放鹤亭的起因与经过。第三通是清代李芬撰文、汪尧辰书写的《重修放鹤亭记》碑,碑高158公分、宽64公分。位于碑廊北段西面墙的最北端。碑文记述了咸丰九年(1859),徐州知府王梦龄重修放鹤亭的起因与经过。第四通是清代叶运撰写的《重修放鹤亭记》碑。位于碑廊北段东面墙的正中下方。碑高55公分、宽140公分。碑文记述了光绪三年(1877),叶运任徐州知府时重修放鹤亭的起因与经过。这四通碑,都热情地颂扬了张山人建放鹤亭和苏轼写《放鹤亭记》的历史功绩,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是珍贵的徐州历史文献,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和欣赏价值。尤其是董其昌撰书的《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碑,更是留给徐州人民的极为宝贵的财富。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明末清初名气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据说,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怅望亭皋鹤未归

  紧靠董其昌撰书的《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碑的右侧,有一块高200公分,宽90公分的碑刻。上面刻着一首诗:

  石磴盘行入翠微,坡仙曾此试春衣。

  杏花十里今何在,怅望亭皋鹤未归。(同上  第150页)

  落款是:晋江苏茂相书,天启丙寅年(1626)重九。苏茂相(1566-1630),字宏家,号石水。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御史苏士润侄。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时年方二十六,授户部主事。天启六年(1626),在任两淮漕抚时,在徐州云龙山上刊立纪念苏东坡诗碑。著有《宝善类编》《读史韵言》《苏氏韵辑》等。

巧借苏诗颂云龙

  在碑廊北侧东面的墙上有一块高126公分、宽43公分的诗碑,上面刻着四句诗:“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落款为康基田。不知情者以为是康基田写的诗,实际上这四句诗出自苏轼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

  (《苏轼诗集》第1607页  [清]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

  王定国,名巩,字定国,是苏轼的好朋友。《烟江叠嶂图》为苏轼的好朋友王诜(字晋卿)所作。康基田(1728—1813)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调昭文。五十二年,擢江苏按察使。命每年大汛赴淮、徐襄河务。五十六年,授淮徐道。五十九年,力守丰汛曲家庄堤,特诏褒奖。擢江苏按察使,调山东,仍兼黄、运两河事。康基田是清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书法家和国师,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苏粉,非常景仰苏轼。任淮徐道期间,扩建云龙书院,经常游览云龙山,对云龙山钟爱有加,特意借用并书写苏轼的四句诗,来颂扬云龙山的美丽风光。

  在碑廊北侧东面的墙上还有一块高40公分、宽85公分的诗碑。上面刻着康基田的一首七律,也提到了苏轼:

  天外长风鹤一鸣,洪河万里络山城。

  荡胸异境凌宵起,放眼荣光接日生。

  雨露不滋闲草木,风云谁与口升平。

  文章太守眉山老,蜀客重来一座惊。

  诗后有跋:丁未春日龙溪太守招饮放鹤亭,即席赋此。合河康基田题。

  (《徐州历代碑刻集萃》第185页)

  丁未年即乾隆五十二年,春日指春节期间的某一天。龙溪太守即时任徐州知府的宋觐光(字龙溪)。春节期间,徐州太守设宴招待中央和省里的驻徐官员,乃情理中事。诗的首联中,洪河指黄河,山城指徐州。“洪河万里络山城”意为黄河绕城而过(当时黄河尚未北徙)。席上,得知宋太守是营山人,(营山县今属四川南充市),和苏轼是同乡,故诗的末联说“文章太守眉山老,蜀客重来一座惊”。眉山老指苏轼,因其故乡是四川眉山,人称苏眉山。

未若苏徐州   黄楼自举杯

  在碑廊北段东面墙的最北头,有一方刻着王先谦写的《段筱湖观察、桂履真太守、丁润之大令招饮云龙山放鹤亭赋诗为别》的诗碑,高45公分,宽70公分。其中也提到了苏轼:

  吾怜谢宣远,贡谀戏马台。未若苏徐州,黄楼自举杯。

  古今文字饮,几辈心颜开。不谓名胜区,兹筵忝惟陪。

  ……

  (《徐州历代碑刻集萃》第212页)

  谢宣远指谢瞻(385-421),一名檐,字宣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官员。公元416年,时任东晋大将军的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大宴群僚,以壮军威。谢瞻赋诗为宴会助兴。“未若苏徐州,黄楼自举杯”:公元1078年重阳节,苏轼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即席赋诗《九日黄楼作》,其中有“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之句。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祭酒加内阁学士衔。曾任湖南长沙城南书院山长,后转任岳麓书院山长,主讲岳麓书院达十年之久。有《虚受堂诗存》传世。莅临徐州时间不详。

  谭敦容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    徐州苏轼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2023年10月31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