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光在海南的景苏诗文概述

谭敦容

  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侍御史,反对割地事金。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知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修城池,积兵粮,建义社,守境有方。绍兴元年(1131)升为吏部尚书,八年(1138)十二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因指斥秦桧“怀奸误国”,九年十二月被贬为绍兴知府。十一年十一月又贬为建宁军(今福建建瓯)节度副使,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十四年(1144)十一月以后,又先后被贬谪到海南岛琼州和儋州。居琼10余年,虽身处逆境,仍论文考史,著《儒学记》《庄简集》等。年逾80仍精力不衰,海南亭台楼阁多有题咏。秦桧死后得复官秩。卒谥庄简。为海口市五公祠奉祀的五公之一。

  李光是南宋名臣, 也是继苏轼之后为开发和发展海南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之一。李光还是一个铁杆苏纷,对苏轼非常崇拜。他的晚年遭遇和苏轼十分相似,但受贬谪的时间,却比苏轼更长。苏轼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被贬谪到惠州,绍圣四年又从惠州被贬谪到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当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离开海南岛,在海南岛过了三年的谪居生活。李光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被贬谪到藤州,绍兴十四年十一月,又从藤州被贬谪到琼州(今海南岛海口市),绍兴二十年,又从琼州贬谪到儋州,1156年四月离开海南岛北归,李光在海南岛谪居十一年。据有关资料记载,李光是历代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官员中,在海南岛逗留时间最长的人。李光谪居海南期间,留下景苏诗文九篇之多。写作时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李光谪居琼州时期景苏诗文概述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十一月,李光从藤州被贬谪到琼州。次年三月,68岁的李光经长途跋涉到达琼州,绍兴二十年初离开琼州,在琼州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

  刚到琼州不久,李光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探看东坡双泉。双泉位于今海口五公祠,苏轼谪儋路过琼州,发现双泉十分神奇,这两个泉眼相去不远,流出的泉水却味道不同。苏轼将此发现告诉郡守,郡守遂在双泉作亭,苏轼欣然为亭取名“泂酌亭”并题诗。李光决定择居在双泉。

  由于苏轼离开琼州四十多年了,当地人对双泉缺乏精心的保护,双泉的水质已远不如从前。不仅泉水浑浊,四周杂草丛生,连泂酌亭的牌匾也不见了。李光对双泉来源进行了详细考察,写了《琼州双泉记》。由于全文篇幅较长,这里只摘录其中两小段:“盖一井而有两脉,其一自西南,其一自正北,皆喷涌而出,水既竭,泉益湍驶,因各盛以器皿,色味初若不可辨.久之,众皆谓西南来者尤清甘,然后知‘咫尺而异味’者,非虚语也。泉自小沟南去十余步,滋为方池,又自两龙口入下池,则泉之路发者益众,水益深广,每当瀑雨涨溢,从流散漫灌注于外。四方之民男女少长,瓶粤就烷灌者,无尽夜来满。双泉之名闻于远近,实自苏公发之。”“独恨海外险远,不得与惠山、虎丘、南零诸水同列于图经,非苏公一顾之重,则斯泉也委于荒榛蔓草间饮牛羊而产鲑鲋矣。”(《庄简集》卷十六)原来,双泉水质变差,是因为二泉“混而为一”了。李光对久已失修的双泉进行修护,又从民间寻找到遗失的泂酌亭的牌匾,请人重新挂到原处。

  九月二日,李光携儿子孟坚正式从官舍搬到双泉新居。居住双泉期间,李光多次作诗描写颂扬双泉。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苏轼与双泉的故事,李光在泂酌亭上题写苏轼的《泂酌亭》诗。他自己也写了一首《泂酌亭诗》:

投老几三黜,郊居更一迁。江山相映带,风物自清妍。

妙墨移新榜,清诗失旧镌。地偏无俗辙,境胜赖前贤。

气浃冈峦润,荣滋草木鲜。双泉今莫辨,异味岂虚传。

……

(《庄简集》卷三)

  “投老几三黜”指李光于绍兴九年十二月被贬为绍兴知府,然后又相继被贬到藤州和琼州。“地偏无俗辙,境胜赖前贤”充分表达了他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此外,李光还写了《次韵徐念道琼台泂酌亭两绝》,其中第二首写道:

苏公陈迹半成空,杖策经行绍圣中。

便与佳名还泂酌,晔然光景照无穷。

(《庄简集》卷七)

  李光还多次与琼州知州徐自然写诗唱和。在徐自然的再三敦促下,李光写了《双泉诗》:

作诗愧才悭,徒勤再三请。一聆咸池奏,顿觉哇淫静。

恶句如恶人,浪出必遭屏。君诗似澄江,万里无滓泞。

我诗昩格律,聒耳类蛙黾。苏公经行地,亭宇稍葺整。

方池湛寒碧,曾照东坡影。新诗与妙画,千载未为永。

不闻宗庙器,傍欲间瓦皿。吾徒且加餐,今古屈伸顷。

何如弃寸绳,要出千尺井。蓬莱隔弱水,未易凌倒景。

时能访幽独,论文具醪茗。(《庄简集》卷一)

李光谪居儋州时期景苏诗文概述

  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李光从琼州被贬谪到儋州(《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五)。三月,李光刚到儋州不久,就和友人魏安石一道造访苏轼居儋时与友人建起的载酒堂(今儋州东坡书院前身)。苏轼北归后,昌化知军陈适对载酒堂进行修葺,并在堂内绘苏轼像,人们常到载酒堂祭奠苏轼。李光初次杖策到访载酒堂“缅怀东坡老”,写下了两首诗(今存一首):

  绍圣中苏公内翰谪居儋耳尝与军使张中游黎氏园爱其水木之胜劝坐客醵钱作堂黎氏名子云因用扬雄故事名其堂曰载酒予始至儋与琼士魏安石杖策访之退作二诗

何年老扬雄,寄此十亩园。年深草木荒,杖策谁叩门。

缅怀东坡老,陈迹记旧痕。空馀载酒堂,往事孰与论。

黄柑与丹荔,不受瘴雾昏。邦人时馈奠,一笑空罍尊。

(《庄简集》卷二)

  后来,李光又多次与友人游览载酒堂,并赋诗咏怀。其中一首是:

载酒堂

东坡文章喧宇宙,粲如日星垂不朽。

六一老人犹避路,作者纷纷皆束手。

俊逸精神追李杜,华妙雄豪配韩柳。

晚年流落海南村,黎唱蛮讴随蜑叟。

先生已去五十年,遗墨残篇尚多有。

丰城宝剑埋狱中,光焰犹能射牛斗。

败垣坏壁秘蜗涎,夭矫龙蛇已惊走。

独余黎氏旧园亭,乔木森森免薪槱。

半是东坡亲手植,老干樛枝互纒纠。

杖藜乘兴访遗像,遐想英风竚立久。

曾吹葱叶送迎翁,当日儿童今白首。

莫嗟寂寂路荒芜,亦有幽人时载酒。(《庄简集》卷二)

  诗中“六一老人”指欧阳修,他自号“六一居士”。“六一老人犹避路”指北宋嘉佑二年(1057),苏轼参加进士考试,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苏轼高中后,写了《谢欧阳内翰书》。欧阳修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李杜”指李白杜甫。“韩柳”指韩愈柳宗元。“曾吹葱叶送迎翁”:苏轼居儋时,曾写有七言绝句:“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李光在儋州还费尽心机搜集苏轼留下的墨宝。有一次,李光获得苏轼和陶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的二诗手迹。其时“东坡真迹多为有力者取去,所存但摹本耳”,可谓千金难求其真本,尤令李光兴奋的是,此二诗不见于当时的苏轼诗集中,极其珍贵。获此至宝,李光特地写了两首诗追和苏轼原韵:

东坡载酒堂二诗盖用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遂不见于后集予至儋始得真本因追和其韵(其一)

荒园草木深,樵牧不敢践。虽无南国爱,正以东坡免。

平泉与金谷,视此颜有腼。至今儋耳民,里巷多乐善。

胜游傥可继,杖策敢辞远。燕谈有佳侣,永日可忘返。

酒酣任歌呼,此兴吾不浅。

(其二)

嗟彼海南郡,土瘠士常贫。藷芋饷昼耕,松明照夜勤。

当年两黎老,能邀玉堂人。一往五十年,遗迹宛若新。

邦君时举酒,父老举欣欣。贤多隐农圃,耦耕可问津。

鲁叟欲乘桴,东坡愿卜邻。他年青衿子,凛凛多秀民。

(《庄简集》卷二)

  值得说明的是,李光所指“东坡载酒堂二诗”在后人编辑的《苏轼诗集》和《苏东坡全集》中,标题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全文如下:

  儋人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名其屋曰载酒堂,用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

退居有成言,垂老竟未践。何曾渊明归,屡作敬通免。

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腼。聊将自知明,稍积在家善。

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反。

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苏东坡全集》第489页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醵(音句)钱:合伙凑钱。苏轼在诗中交代了载酒堂的来历。第一首中“屡作敬通免”:《后汉·冯衍传》:字敬通。东汉时词赋家。为曲阳令,论功当封,但因受到谗毁而未能受封。后因结交外戚获罪,免官归里。新帝继位,他上书自陈,被认为文过其实,未被任用,遂废于家。“使君”指张中。第二首中“灶闲井常勤”:意为黎氏兄弟家贫,少炊烟,多饮水。“鴃舌”指黎人的语言。此诗深受人们喜爱,“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一联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以形容海南岛果品丰富,物产富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2018年1月16日《书画市场报》)

  苏轼谪居儋州时,曾三次见到海南岛的珍禽五色雀,并写了五言古诗《五色雀并引》记其事。李光在儋州也曾两次见到五色雀。他也象苏轼一样,写诗记其事,诗题为《海南有五色雀土人唿为小凤罕有见者苏子瞻谪居此郡绍圣庚辰冬再见之常作诗记其事公实以是年北归癸酉冬予亦两见之今二年矣乙亥八月二十二日》:

海南有珍禽,厥服具五色。绛者为之长,飞鸣随止息。

佳哉陈氏园,形制存古迹。我游秀野堂,森木荫华席。

羣飞为我来,驯扰如夙昔。鸱枭既远遁,乌鸢俱辟易。

邦人号小凤,隐见异凡翼。姬公嘆不闻,尼父未之识。

嗟予戅且愚,疾恶不量力。叱杞诮希烈,流窜至南极。

神物知吾忠,天公怜我直。吉凶有先兆,告我将返北。

苏公不吾欺,流咏冠今昔。斯言傥有徴,便可具接淅。

(《庄简集》卷二)

  诗中“姬公”泛指周天子,“尼父”亦作“尼甫”,是孔子的尊称。他们没有到过海南岛,自然没有听说和见过五色雀这种珍禽。因为苏轼最后一次看到五色雀和写诗的时间是1100年正月,他当年就遇赦北归了。因此李光把五色雀视为吉祥鸟,以为看到它们是一种吉祥的预兆。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心理感觉而已。但这种心理感觉对人的身心健康却是有益的,因为它带给人的是欢乐和希望,而不是忧愁和失望。

谭敦容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  徐州苏轼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2023年12月15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