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伯英书体大家谈

作者:杨世明

  小序

  “好建议”!这是徐州市书协主席马亚教授的点评。

伯英书体大家谈

  一个建议

  2月20日至4月20日,徐州群友做了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影响的群众性书法文化研讨活动,其特点是对主旨短文,大家畅所欲言点评,然后结集由《时代淮海》刊发,基本统一了对“画字”的看法,加深了对“可染书体”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了传承“彭城两书体”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这一颇具创造性的群众性书法研讨活动,引起群友湖边笑云的关心,并在《今日头条》发表《彭城两书体掀热书法名城徐州》的时评;活动也引起北京著名书画平台《5A画廊·5A推荐》的重视,该平台作了十集连载,有力地扩大了徐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认知,是当下难以突破的壁垒。对“可染书体”是这样,对“伯英书体”也是这样。为加深对“伯英书体”的认知,我曾写作了《伯英书体是二十世纪的经典》《伯英书体是根书法的经典》《张伯英书体 百代有人传》等论文,对提升“伯英书体”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但这些是从书法史角度做的探讨,还需要对“伯英书体”的特质、技艺等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利于传承、普及。应当说,这样的文章徐州还比较少。最近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教育家黄之余先生做了十天的“彭城两书体”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谈张伯英书法的讲课提纲》的刊发,更引起大家的研究热情。

  黄之余先生抛一玉 愿引出更多美玉

  借黄之余先生谈“彭城两书体”之热度,试想搞一次“伯英书体”大家谈的活动。

  徐州“伯英书体”的传承人很多,理论实践兼修者,其水平很高。建议大家能从学习“伯英书体”与体验“伯英书体”两相结合,动动笔、作作文,与大家分享较有深度的体会,帮助更多人提高认知水平和体验能力。

  具体做法:

  一、文章,或长或短、提纲成文皆可;

  二、作品,发自己的作品,图文并茂;

  三、编辑,文图一并发给我,我整理后由《时代淮海》刊发。

  出力无大小,贡献无厚薄。弘扬“彭城两书体”,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建议当否?期盼大家鼎力支持!

杨世明

2024年4月28日

张伯英先生

  当前,全国各地研究张伯英书法的论文很多,值得张伯英家乡的后学们学习、研读、借鉴。

  现转发《篆书教程大全》上刊发的一篇,供大家参考。

张伯英书法个性鲜明 清新俊逸

有篆隶之法 又有行书飘逸 惊 艳

  提到张伯英,相信不少朋友都非常熟悉。张伯英出生在江苏徐州,并且是一位全能的书法家,既是金石鉴赏家,又是诗人、学者。在张伯英的身上,文人气质,表现的十分完美,而且还是齐白石的徒弟,而从的书法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个性,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从他的书法作品上看,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行楷的书写方式,给人一种很自然清新的感觉,用笔上,多圆笔,少方笔,但是,也有相互应用,笔力十分足,凝重有力,尤其是在点画的淬炼上,十分有特色,诸如横笔的书写,无论是长横笔,还是短横笔,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隶书的韵味, 尤其是在起笔上和收笔上,都有一种微微上翘的姿态,好像又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书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随性随意而不随便的感觉,真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而有的点画,却也呈现出一种干练,利落的境界,诸如转折之笔,表现的就十分明显,这种方折的处理方法,更加突出,个性十足,在线条上,也有粗细对比,并且对比十分强烈,尤其是横笔,相当来说,比较纤细,而竖笔比较粗重,这一点,似乎也是深得颜楷的笔意,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还有一种灵动性,书写上十分流畅自然,不少字的书写,别有一番韵味,有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尤其是金石气息,表现的也十分到位,看来,笔墨随时代的精髓,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实,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还透着一种古典之美,是一种古拙之美,并且篆隶的笔意,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不愧是大家之气象,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种金石之气,而且在字形上,也有独到之处,每一个字,都十分宽博,这种宽博的字形,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虽然不少字迹,在字形上有着明显的改变,但是却没有违和感,反而增添了一种亲切感,自然感,这也许就是他书法的独到魅力吧。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有诸家之长,而且还融合了一种明显的时代特点,是共性下的个性表现,不知道,你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后,是不是也被震撼到了呢?在整体布局上,多表现出一种舒朗的气质,字距小于行距,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学习书法,要坚持时代特点的同时,更要坚守古法,更要突出古法,这也许书法的精气神所在,对于这样的认识,你认可吗?记得分享你的看法和见解哟。期待属于你的精彩。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号为信息存储平台

扫一扫分享本页